文章出处:未知 │ 网站编辑:心电诊疗所 │ 发表时间:2025-09-19 09:35:27
2025年9月18日下午15:00-17:00,一场聚焦“心磁图技术临床应用与转化”的专题研讨会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三楼心电图科热烈召开。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专家与杭州昕磁科技有限公司齐聚一堂,围绕“心电-心磁-影像”一体化平台的构建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心磁图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路径。
参与本次研讨会的专家有:昕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创始人唐发宽教授,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所长李中健教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主任 李世锋教授;心电图科张芳芳、申继红、聂连涛副主任医师及科室全体研究生。
会议伊始,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主任李世锋教授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并简要通报议程。他强调,本次研讨会汇聚医学、工程与产业力量,核心目标是深度交流心磁图技术的最新进展,探推动“心电-心磁-影像”一体化平台的落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方案。
昕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发宽先生首先介绍了心磁图技术的核心内容与应用方向。他指出,心磁图的核心优势在于“无创+精准”,心脏电活动产生的磁场虽比地磁场弱百万倍,但通过高灵敏度传感器可捕捉到毫米级空间分辨率、毫秒级时间分辨率的信号,且不受胸壁厚度、肺部气体等干扰。相比传统心电图,心磁图能更直接反映心脏电活动的起源与传导路径;与影像学检查相比,它能揭示电生理异常而非仅结构改变。
唐发宽教授进一步说明,目前心磁图已应用于多个领域:在心律失常(如房颤、早搏)中,可精准定位异常电活动区域,为射频消融手术提供靶点;在心肌缺血评估中,能更早发现心肌血流异常导致的心电变化;在胎儿心脏监测中,通过孕妇腹部无创采集磁场信号,辅助筛查胎儿心律失常
李世锋教授系统梳理了心磁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他指出,心磁图技术自1960年代首次检测到心脏磁场信号以来,已在欧美、日本等地逐步应用于临床。其核心价值在于“不受干扰的精准”——心脏磁场信号直接来源于心肌细胞的电活动,通过磁场成像可清晰显示心脏电活动的空间分布。例如,在房颤患者中,心磁图能精确到毫米级定位异常电活动的“源头”,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规划射频消融手术;在心肌缺血检测中,其敏感性优于传统心电图,能更早发现心肌血流异常的早期信号。
此外,胎儿心律失常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传统胎儿心电图因母体干扰难以清晰获取。心磁图通过高灵敏度SQUID传感器,可在孕妇腹部无创采集胎儿心脏的微弱磁场信号,前期试验已成功记录胎儿心磁图波形,并用于胎儿心律失常的早期筛查,更全面地保障胎儿心脏健康。
李中健教授结合临床案例提出,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电活动变化往往早于结构改变(如左心室肥厚)。郑州大学心电研究所正在开展个体化阈值高血压的研究,通过对比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图与心磁图数据,观察心肌电重构的动态过程,为个性化调整降压方案提供依据,帮助患者更早干预、延缓病情进展。
李世锋教授会议总结:“今天的研讨不仅是技术的交流,更是‘临床需求-技术研发-应用落地’闭环的起点。在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传统检测手段的局限性愈发凸显。而心磁技术的出现,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带来了新的曙光。它通过原子磁力仪检测心脏微弱的磁场信号,具备无创、高时空分辨率的显著优势,为心脏电生理异常的早期诊断开辟了全新途径。相信心电-心磁-影像的全链条诊疗平台会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全面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