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处:未知 │ 网站编辑:心电诊疗所 │ 发表时间:2025-09-11 12:51:35
2025年9月10日下午14:00,由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主办,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承办的“植物生态负氧离子研究进展研讨会”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远程医学中心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深度交流,擘画植物生态负氧离子改善心肌缺血创新新蓝图,共启医工合作新篇章。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主要专家有: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所长李中健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泰一教授、张猛教授,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刘莉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桂芝教授、张静华主任,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巍主任,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牛向东主任:郑州市中心医院文雯主任,郑州人民医院席延琴主任,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主任李世锋教授、张芳芳副主任医师、申继红副主任医师、聂连涛主治医师,以及郑州恒辉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李庆民总经理。
会议伊始,李世锋主任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研讨会的前期筹备及日程安排进行简要通报,强调此次研讨会聚医学、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力量,深度交流植物生态负氧离子在心血管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改善心肌缺血的底层逻辑和机制机理,探索一种新型、便捷、非药物干预心血管疾病的方案,共同开启“医-工-研”融合的新篇章。
紧接着,王泰一教授讲解了“负氧离子对心血管影响机制研究”,他指出,负氧离子可能通过“鼻-脑”通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自主神经平衡(增强副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血压,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AP-1转录活性,下调相关蛋白表达有关,同时负氧离子通过 α7nAchR/MAPK/AP-1 等关键信号通路,调节ROS水平,减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从而保护心血管系统。
随后,李中健教授以“植物生态负氧离子治疗心肌缺血研究”为题,分别从心肌缺血诊断、心肌缺血治疗、氧气和负氧离子的区别、动物细胞结构与线粒体的功能、植物负氧离子的生物学效应与心肌缺血关联、植物负氧离子改善心肌缺血病例分享等方面详细讲授了负氧离子是非医用、开放式、自然吸入,可改善心肌缺血的新技术,动物细胞结构与线粒体的关系即离子通道与能量代谢的关系,负氧离子可改善心肌微循环、抗氧化与抗炎、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通过45例负氧离子治疗心肌缺血有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既改变了复极波,又改变了除极波。
刘莉教授系统性地推测了负氧离子改善心肌缺血可能存在的四大机制: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血管内皮、抗炎与抗氧化和调节离子通道等。
在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各抒己见,既对负氧离子改善心肌缺血客观依据的认同和肯定,又对其背后的机制进行新的推导和设想,同时提出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还关注了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辩证看待吸入浓度/时长等安全性问题。
本次研讨会成功地为植物生态负氧离子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是一个创新的科研起点,更展现了巨大的临床转化潜力,后期仍需在机制探索和临床验证上付出巨大努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赛道,有望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一种全新的、非药物的“绿色”解决方案。